
“滅火防護服又厚又熱,你確定要穿?”5日,記者在崇川區易家橋消防救援站內向消防員們提出要試穿滅火防護服時,他們滿是質疑。下午3時,室外38℃的高溫,記者穿著薄薄的夏裝在沒有空調的消防站車庫站了一會兒,就已經滿頭大汗,看著那“大棉襖”似的防護服確實有點發怵。
天氣再熱
進火場前也要穿好“大棉襖”
消防員李玉林將滅火防護服套裝鋪在地上,一一向記者介紹。滅火防護服13件套包括戰斗服、戰斗靴、方位燈、呼救器、頭盔、頭燈、腰斧、腰帶、救援繩包、阻燃頭套和防火手套,還需背上空氣呼吸器、佩戴面罩來保障消防員安全。
有好幾層厚的戰斗服具有防火耐高溫的作用,戰斗靴內鞋頭和鞋面都有鋼板能抗壓防刺穿,消防腰斧小巧便利可敲碎玻璃……這些小裝備穿上已有近20斤,進入火場前還需背上12斤左右的空氣呼吸器,再拿上兩盤十來斤的水帶?!叭泶┐魍陚溥M入火場得有50斤,不過我們平時經常負重訓練,重量都能承受,就是有時太熱受不了?!崩钣窳终f。
“通常我們在聽到警鈴后需要立刻集合,30秒左右穿上防護服或搶險救援服,在一分鐘內首車出庫?!崩钣窳衷谟浾呙媲翱焖俚匮菔玖艘槐榇┮马樞?,而記者剛穿進戰斗靴就差點被絆倒。拉背帶、穿上衣、戴頭盔、緊腰帶,在消防員的幫助下還是穿得十分艱難。衣服穿戴完畢后,記者又繼續背上空氣呼吸器,提起兩盤水帶,想感受一下50斤的重量,可只堅持了幾分鐘,雙手就開始酸痛,額頭狂冒汗,里面的衣服也濕透,直呼“太熱了!”
然而不管夏天室外溫度多高,消防員們在進入火場前都必須穿好這身特制“大棉襖”,這些裝備雖然又重又熱,但卻能保護沖鋒在火場一線的消防救援人員的人身安全。
溫度再高
體能技能實戰訓練不能少

“以前也會選擇在最熱的時候進行耐高溫訓練,但近年來中暑的隊友實在太多,總隊已要求避開高溫訓練?!币准覙蛳谰仍军h支部書記、政治指導員潘威威介紹,夏季的訓練時間為早上5:20到10:00左右,下午則是避開高溫15:00才開始。雖然每天最高溫時不在室外,但訓練還是十分辛苦,隊員們的衣服也是濕了一遍又一遍。
每天早上,只要不下雨,易家橋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員們就會繞著營地進行5公里長跑訓練,還有單雙杠體能練習,以及爬繩、登樓等技能訓練,有時還會針對轄區內老舊小區、高層、地下室等災害事故特點開展實戰化演練。而遇上下雨天或是室外溫度高時,則是在站內健身房進行手臂、腿部等力量訓練。
李玉林在站內是名駕駛員,負責用水泵為前方隊友水帶供水。當天他與隊友也向記者展示了60米肩梯登樓技能。他矯捷的身姿在記者面前飛速跑過,麻利地拉開梯子登上二樓?!拔译m然是名駕駛員,但是60米肩梯登樓也是我的強項。我們每位隊員不管什么季節、不論什么溫度,處于各種崗位都需要不斷練習各項技能,做到遇到危險需要支援時我們隨時都能上?!崩钣窳终f。
連日來,通城持續高溫。5日下午站內安排一小時的理論學習后,開始進入健身房鍛煉體能,消防員們自覺按計劃進行訓練?!懊總€年齡段的消防員都有不同的訓練標準,但每個人都必須以‘達優’為目標,按時完成訓練計劃,沒有時間‘摸魚’?!毕绬T王建航帶領隊友在健身房開始訓練。雖然在室內,但隊員們一會兒便大汗淋漓,可沒有一人喊累停下。
沖鋒陷陣
用辛勤汗水守護城市安全
消防員們平時進行各項訓練,為的就是出警時能有效應對各種危險。而說起最近的幾起警情,易家橋消防救援站副站長陳聰則是感嘆:“夏天最多的就是捅馬蜂窩了!”
這時,潘威威也激動地告訴記者:“光8月3日一天,我們就解決了6處馬蜂窩,但這兩天倒是沒再接到相關警情了?!睋私?,3日下午,易家橋消防救援站兵分好幾路去解決轄區內所有上報的馬蜂窩警情。
3日下午5點左右,潘威威也帶領一車5人,趕到了鳳凰萊茵苑一居民家中。該居民家屋檐下有一個臉盆口大小的馬蜂窩。因樓下有居民來回走動,用水噴容易導致馬蜂亂飛傷人,消防救援人員最終選擇先噴殺蟲劑再用火點燃,徹底清除馬蜂窩?!巴瘪R蜂窩需要等下午馬蜂沒有那么活躍時才能行動,我們這個案子處理了差不多20分鐘?!?/p>
這20分鐘內,消防員需要全程穿著防蜂服。防蜂服除了面部是網狀外,其余全部密封,消防員穿上一會兒便會汗流浹背?!盀榱私o消防員降溫,我們會在防蜂服里穿上降溫馬甲?!蓖踅ê较蛴浾哒故玖私禍伛R甲的多個口袋,“我們出警都會備上保溫箱放上好多冰袋,到時候可以放在降溫馬甲口袋里給消防員降溫?!?/p>
而為了減輕消防員滅火救援服內穿降溫馬甲的負擔,易家橋消防救援站還對裝備做了創新改造?!拔覀冋埻饷娴牟每p師傅在滅火防護服里面的布料上縫了兩個大口袋,用來裝冰袋降溫,這也算是我們站的創新發明,可以讓消防員們少穿一件降溫馬甲?!蓖踅ê秸f。
“捅馬蜂窩算是危險系數最低的出警任務了?!迸送嬖V記者,警情無大小,不論是進火場還是捅馬蜂窩,消防員們都毫無怨言。他們始終24小時待命,遇到危險沖鋒在前、負重前行;他們不畏嚴寒酷暑,強技能練體能;他們全心全意保衛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用汗水守護著我們這座城。
記者李慧 實習生葛善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