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海安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以“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為目標,堅持政治站位,聚焦網絡強市,推進網絡文明建設,網信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為“奮進新時代 跑贏新賽程”營造了良好網絡生態。
強化“三個堅持”,高舉旗幟、明確方向,優化網信工作“新路徑”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互聯網內容建設,按照牢牢堅持“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正確輿論導向”“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全面構建網信工作新路徑。海安市榮獲“中國縣域網絡形象排行榜全國百強縣(市、區)”和“網絡履職績效全國十佳”。

一是堅持“一盤棋”統籌。落實“三級書記”責任清單,海安市委書記于立忠專題調研網信工作,提出工作目標和具體要求。制定出臺《海安市網絡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海安市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年度任務清單》,定期召開意識形態和網絡輿情形勢研判月度例會。嚴格執行《海安市突發事件輿情應急處置四項機制》《海安市網絡輿情和網上民生熱點閉環管理制度》,近年來網絡輿情生態良好。
二是堅持“平臺式”推進。依托“海安市網信工作云平臺”,實現“統一指揮、協調推進、考核督查、規范管理”。創新編制全省通用版《網評日歷》,對全年70多個“節日倡導主題”作“點單”派送。去年來,海安市青年思“享”會骨干成員,撰寫網評文章2800多篇。完成上級網信部門工作指令3149條,辦結率100%。收集民生訴求2267條,答復率98%,提升了市民獲得感。

三是堅持“項目化”引領。實施“海納E能”互聯網黨建領航工程,探索出“432”網絡綜合治理工作模式。實施“喜迎二十大 海納e能量”項目,通過十個子項目,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連續11年舉辦市領導網友見面會,探索網絡問政新路?!盎ヂ摼W+”黨支部榮獲“江蘇省互聯網行業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打造“三個磁場”,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創新網信工作“新模式”
發揮互聯網行業黨委和網絡文化協會作用,持續奏響“春之風”“夏之夢”“秋之歌”“冬之陽”網絡文明四季歌,打造清朗空間,繁榮網絡文化,壯大網絡正能量,共建網上美好家園。
一是打造e理論傳播磁場。以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任務,打造“e起學理論”宣講品牌。融合“臺、網、端、微”等媒介,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黨的創新理論傳播“e空間”。在“網信海安”等公眾號播放“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名嘴講”“學黨史 開新局 青年名嘴悟思想”等系列宣講視頻。做亮“30×50百姓名嘴”項目,依托100個百姓名嘴孵化點,架設“空間課堂”“指尖課堂”“碼上課堂”,推動新思想在網絡空間“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是打造e文明傳遞磁場。建強“網絡紅軍”隊伍,依托新媒體“文化強市生力軍”“意識形態火箭軍”“輿論監督先鋒軍”,做大做強網上正面宣傳,激發全社會踔厲奮發的磅礴力量。發揮網絡紅軍作用,升級“四兵工作法”(政治尖兵、宣傳號兵、輿情哨兵、架橋工兵),打造“四立方”工作法,建好4級網絡“縱向推”,用好4支隊伍“橫向聯”,發揮4種效能“立體傳”,打造網絡文明空間。實施“網絡文明行 e起向未來”項目,引導學生健康上網、文明用網,提升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舉辦“十大網絡正能量項目”評選活動,激揚網絡文明新風尚。

三是打造e文化傳揚磁場。舉辦第二屆“文明海安幸福年·網絡春晚”“唱支歌兒給黨聽”網絡歌會等,12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凝聚e心鑄信仰、e同話幸福、e直促發展的網絡力量。全省率先成立網絡文化協會、網絡作家協會,網絡文學“海軍”在全國聞名遐邇?!冻柧隆返榷嗖績炐憔W絡文學作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塑造人們的精神世界。卓牧閑先后斬獲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網絡文學作品˙紫金山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等榮譽。海安網絡作家協會工作室被列為全省網絡文明素養實踐教育基地。

緊扣“三個重點”,圍繞中心、服務群眾,凸顯網信工作“新成效”
網信工作,需將目標向高質量發展聚焦,將觸角向群眾最需要的領域延伸,為“樞紐海安 科創新城”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輿論氛圍,發揮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作用,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一是緊扣發力點,貫徹新發展理念,創網絡文明建設示范區。推動網絡文明小鎮建設, 以“互聯網+黨建”為引領,以搭建“科技與網絡融合的平臺、創新與創業融通的舞臺”為任務,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產業為基礎,引進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等創業項目,通過建設“眾創空間”“鄉村直播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等產業生態鏈,形成“一園引領、多核驅動、全域協同”的發展格局,打造“連網絡之鏈、賦科創之能、走共富之路”的網絡文明小鎮。

二是緊扣結合點,聚焦為民辦實事,做推動高質量發展助推器。打造網絡文明“十大民心”工程,推動e技術在教育、就業、養老、醫療健康、社會救助等十大領域的應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通“海安e科技”熱線,依托“尋味海安”小程序,讓農業科技化、產品數據化、銷售網絡化,小小手機成為“新農具”,大棚直播成為“新農活”。今年以來,助銷農產品800多噸,幫助農民增收400多萬,助力農民致富、促進鄉村振興。

三是緊扣切入點,創新網絡生態治理,做促進社會進步新力量。深化“15個鎮街+15家新媒體‘手牽手’”工程,持續實施“自媒跟黨走”項目,推進“五大工程”(充電工程、參政工程、志愿工程、文化工程、文明工程),團結和帶領廣大新媒體從業人員,圍繞大局、服務中心、維護和諧。組織新媒體負責人參加黨和政府各類新聞發布會,推動作風效能建設,將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為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繪就美麗海安共富發展新篇章提供良好輿論生態。
(盧林)